公明水库位于深圳光明区,是深圳库容最大的水库金顶配资,承担着深圳西部宝安区、光明新区多家水厂的供水与调蓄任务。这片碧波荡漾的水域,不仅是城市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徒步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然而,在这份岁月静好的背后,有一支“隐形卫士”昼夜守护着水库的安宁——广东嘉信保安服务有限公司驻公明水库安保队,而队长黄礼建,正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
科技为翼:智慧安防筑牢水库安全屏障
公明水库水域广阔、地形复杂,单靠人力巡逻,难免存在盲区。真正的转变,始于科技力量的注入。配备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成为夜间巡逻的“空中火眼金睛”。不论是迷路的徒步者,还是趁夜潜入的违法垂钓者,都难逃它的精确捕捉。
为了用好这双“空中之眼”,黄礼建亲自带头学习操作。一个多月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他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顺利考取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如今,他的飞行时长已突破300小时,无人机早已成为他巡逻执勤的重要搭档。2024年6月1日凌晨,正是通过无人机的红外成像,黄礼建及时发现了正在水库非法垂钓的人员,迅速组织出击,将违法者当场查获。
不仅“天上有眼”,水面同样配备了多样化装备。安保队配备了不同型号的船只,大型巡逻船可容纳十余人,小型快艇则灵活迅捷。每当接到任务,无人机在空中指引方位,水面船只则迅速响应配合。黄礼建透露,未来还计划引入无人船,专门用于复杂水域和高风险区域的侦查与救援,大大减少队员的直接暴露风险,提升整体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水库的智慧安防系统也日渐完善。它如同一个昼夜不眠的“电子神经系统”,实时监控各个角落。有人试图翻越围网?系统立即预警;某处烟雾异常?系统迅速捕捉。警情一旦触发,指挥中心能第一时间调度最近的巡逻小组或启用无人机前往现场核查金顶配资,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控”的转变。
在黄礼建看来,这些科技“翅膀”的最终价值都体现在一个“实”字上——让迷路者更快获救,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让水源安全防线坚不可摧。
硬核守护:千锤百炼铸就水域安全尖兵
科技固然强大,但真正支撑公明水库安保体系的根基,依然是黄礼建和他带领的队员们用汗水和训练铸就的过硬本领。
作为城市核心水源保护处,公明水库对安保力量的响应速度和专业能力有着极高要求。安保队员们每天面对的是近百路监控信号,一旦拉动预警,队伍必须在三分钟内以三人小组全副武装赶到现场。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定期接受“盲测”演练——穿上防护服的“假暴徒”会突然现身,考验队伍的实战反应能力和处突水平。
“第一次盲测,大家反应太快,太认真,直接把‘暴徒’按倒捆了起来。”黄礼建回忆起第一次演练时忍俊不禁。但正是这种高度投入、认真对待每一次演练的态度,让队伍在公安机关组织的多次反恐演练中屡屡拔得头筹,获得了光明公安分局颁发的反恐嘉奖,成为二级反恐安保力量中的佼佼者。
艰苦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真正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让黄礼建记忆犹新的,是2024年10月3日傍晚的一次紧急救援。一名大学生在水库周边山林徒步时意外摔伤受困,报警求助。天色渐暗,搜救难度陡增。黄礼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无人机第一时间升空,通过红外扫描在茂密山林中迅速锁定目标位置。随后,在公安与消防救援队伍的配合下,通过对讲机远程指引路线,救援小组克服复杂地形,成功将伤者安全转移至医院救治。“看到受困的学生被成功救出,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那一刻我心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黄礼建感慨道。
在他看来,科技赋能带来的高效与精准固然重要,但真正守护生命之源的,是不断学习新技术、坚持高强度训练、保持团队默契配合的日积月累。唯有将训练、技术、纪律融为一体,才能打造出真正能担当大任的硬核水域安保尖兵。
在黄礼建的带领下,这支队伍逐渐形成了“专业、担当、奉献”的团队精神。他们的“硬核”,不在豪言壮语,而体现在每一次迅捷出击的脚步、每一场严苛训练的汗水、每一回成功处置的危机之中。正是他们,让这片静谧湖面背后多了一份坚定可靠的安全屏障。
【撰文】周丽娜
【海报】李芳宇
昊天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